花園裡的一塊磚

展覽介紹 ▌

東海花園裏的一千坪土地,可以說是我用血汗創造出來,而且還是留在我手裏的一塊磚。為保持這一片乾淨土,只要它能引出玉來,我就高興隨時把它拋出去。⸺楊逵〈我有一塊磚〉

1962年至1981年間,文學家暨社會主義運動者楊逵(1906-1985)及妻葉陶(1905-1970)一家人住在臺中大肚山坡地上,闢建「東海花園」。花園位處荒蕪「石頭山」的一側,原為不毛之地,在奮力開墾數年後,曾經遍地花香樹影,被楊逵喻為他「用鐵鍬寫成的詩篇」。楊逵與葉陶蒔花營生,經營農園的同時打造公共議論基地,是他們二戰前便展開的運動方法。然而,不同於二〇年代參與農民運動、三〇與四〇年代寫作論政、組織辦報的方法,七〇年代下半,各地文人志士造訪東海花園,他們與楊逵或粗食閒談,或蹲伏勞動,讓花園成為戒嚴時代罕見的聚眾論壇空間。

1976年見報的〈我有一塊磚〉道出楊逵對這片園地長遠的想像:一個公共的文化基地,可以是「藝術館」、「民藝館」或是「圖書館」。縱使,東海花園隨著老園丁遷出而荒廢,七〇年代末滋長於花園的文學寫作、楊逵與「回歸現實」世代(蕭阿勤,2008) 的青年相會相談,以及由此觸發大量的「生活寫真」,與「唱自己的歌」精神下的文學改編歌曲,這些苗芽在十幾年之後,一一花開綻放。九〇年代,楊逵音樂專輯(水晶唱片1993《楊逵:鵝媽媽出嫁》)與文學紀錄片(前衛出版社1997《不屈的魂靈:楊逵》)除了再次讓楊逵躍然紙上,更促成臺灣文學新一波的「媒介轉向」。

延續「愚公移山:楊逵聲與影」(2024)展覽的研究與創作基礎,「花園裡的一塊磚」重探六〇至七〇年代東海花園,側繪曾經奔忙街頭、晚年挨戶賣花的「賣花婆」葉陶,並顯微探照在花園挖地紮根的楊逵⸺當時代寒冰漸融,社會投以「白色恐怖—前政治犯」與「抗日英雄作家—先覺者」身分之際,他如何打造敞視的「家屋—社會」基地,讓花園成為話語、影像、歌曲迴響/顯像的場域。七〇年代末,楊逵從花園「再出發」,不僅是重返文壇,而是儼然將自己拋入社會,讓待定義的「楊逵」成為既是論述也是建設社會的磚。迄今日,花園不再,楊逵留下的思想園地仍與我們相去不遠。如何從複數的歷史地層中挖地拾磚、愚公移山,有待我們從中翻掘。(文/葉杏柔)

策展人簡介 ▌

葉杏柔
獨立藝術工作者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。關注臺灣九〇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、獨立製作實踐。曾任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、空總C-Lab CREATORS年度觀察員、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觀察委員,曾獲國藝會「視覺藝評—現象書寫」補助。他策展「愚公移山:(九〇年代)楊逵聲與影」(2024)為本展覽「花園裡的一塊磚」前期研究展。

.「愚公移山:(九〇年代)楊逵聲與影」:https://linktr.ee/YKsound.image



藝術家簡介 ▌
李慈湄
台灣聲音工作者/電子音樂創作人/劇場音樂設計/DJ,主持夜夜生歌聲音工作室,推廣台灣電子音樂。劇場合作的音樂設計多為歷史、弱勢權益、性別、當代議題及傳統文化相關。主持以聲音為思考主體進行多項聲音研究與創作計畫,研究聲音及感官敘事、聲音與意識、意識與集體文化等主題:「凝結歷史殘響:台灣洞穴的聲音敘事」、「啟靈—西洛賽賓(psylocybin)之耳:聆聽心靈」、「台灣民謠的電子新聲」,並發表聲音劇場作品〈聽起來像聲音⸺石頭,S-tone〉。2024年獲選傅爾布萊特獎學金,研究電子音樂自力組織社群、女性電子音樂先鋒以及電子音樂與意識的關係。近年創作可見於新北市立美術館、台灣聲響實驗室等展覽及音樂節。

汪正翔
觀念攝影家,出生於台北。作為一位視覺障礙的攝影師,汪正翔的作品深入探討視覺的建構,探索可見與不可見之間,以及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。他的創作聚焦後觀念攝影、機構批判與日常科技。作品曾獲高雄獎優選(2021)、TIVAC 攝影獎評審特別獎(2017)、大墩美展數位創作類優選(2015)、鴻梅新銳藝術評論獎(2020)、九歌年度散文選入選(2020)。著有攝影評論《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》與《旁觀的方式》。

黃大旺
1975年生於台北。高中時代開始宅錄,大學四年耽溺於日本動漫畫與電影。2002年開始現場演出,參加海內外實驗音樂合輯。2004至2010年旅日,與關西地下音樂場景交流。返台後以「黑狼那卡西」及日文翻譯為活動重心。曾於港澳、新加坡、英美等地演出,參與多場聯展,發行多本譯作、於平面與電子媒體發表文章,並演出多部音樂影帶及短片。

劉紀彤
1993年出生於高雄,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,近年曾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、台新藝術獎提名等獎項。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、進行戳破的動作,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。透過影像、文本、雕塑、裝置等藝術形式,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,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、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。

類型: 人文藝術展覽

日期 : 2025-03-07 至 2025-05-18 (兩至三個月)

地點: 台灣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

地址: 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

主辦單位: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