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臺北文學季將自3月2日正式起跑,從3月到6月陸續以系列活動、主題特展、市圖好書展、國際華文作家及文學閱影展等分別策畫,以「靈距離」的概念為核心出發,邀請民眾一起拉近文學與你我的距離。
開幕式「同桌共伴‧造溝引水」,選定3月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以類似臺味「文學辦桌」的方式呈現,邀請作家馬翊航擔綱整體策畫,「開場:開寶箱的好日子」探討臺北文學的形象,接著「伊的裝扮,吾个替身:三種話術」再邀請作家顏訥、鄧九雲與馬翊航一同暢聊不同語言下——原住民語、客語、台語、華語等——「多語臺北」的文學形構;而最後「講唱會:麥克風試音」橋段,則由榮獲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的創作歌手法蘭Fran、曾獲KKBOX未來風雲之星的哲學民謠創作組合Theseus忒修斯,分別以英語、華語、台語等多語言多聲道演唱。
「靈魂觸碰」邀請到作家/影評人馬欣、諮商心理師海苔熊以「溝通」為主題暢聊對話;關注性別的作家/學者李欣倫與腦科學專家/學者謝伯讓,談談世俗的刻板印象究竟有沒有道理;作家/記者李桐豪搭配音樂/訪談類型YouTuber那那大師,則要暢談「訪問的藝術」與倫理;作家/樂評人馬世芳在明星咖啡館的「飲食體驗」則帶出日常餐桌對話;演員陳家逵的「限定讀劇會」則教導民眾學會聲音表情的溝通術。
「人生通譯」則試圖觀照他人的生命,從異鄉人、諮商者、無家者等社會議題出發,邀請前記者/作家房慧真與司法通譯/作家羅漪文展開指定讀本的「讀書會」,談論臺灣現今的移民/工議題;而作家徐珮芬與心理諮商師周慕姿則帶領民眾探討當代心靈的黑洞;關注弱勢的作家林立青與NGO「人生百味」共同創辦人朱剛勇,聊聊大眾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與生存困境。
「語彙生成」則探討數位浪潮下科技工具的革新,由前工程師/作家寺尾哲也與人稱「PTT創世神」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杜奕瑾,探討生成式AI如ChatGPT等如何改變未來文學圖景;而Instagram粉絲突破30萬的作家張西則與YouTuber呱吉則以KOL視角談談當今多元的社群媒體生態;而小說家黃崇凱與編劇/小說家洪茲盈則一探「非典型科幻文學」的書寫在臺灣當代的發展。
自3月17日起連續一個月,文學季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各分館攜手辦理「解答知書──市圖好書展」,在臺北市各區分館透過精選相關書單、行動書車,並邀請讀者挑選最有感覺的字句填寫問卷,一同透過閱讀找到解答、與書對話;「幾個波浪號才對~?」特展,於4月19日至5月18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,透過現在充斥於日常的訊息,討論那些不同世代、不同文化圈使用「文字」與「符號」的慣習及其字外之別。展覽共分為三個展區,展區一「訊息比例尺」邀請社會語言學家謝承諭、版塊設計李明總監、justfont字體設計團隊,嘗試列舉臺灣訊息語境中經常出現的言外之意,並分析訊息情境的成因與相關知識。展區二「作家風格試紙」邀請李昂、袁瓊瓊、黃麗群、吳曉樂、李奕樵、盛浩偉等42位寫作風格各異的作家,在相同情境下以發揮個人風格為原則,創作/回覆不同語氣與情緒的訊息。展覽尾聲「訊息創作實驗室」展區,鼓勵觀眾匿名參與訊息的創作,一起思考更多元的文字表達方式。
「臺北文學‧閱影展」訂於5月23日至6月5日在光點台北電影院與光點華山電影館登場。今年的閱影展特別以「靈魂的詩意」為主題,目的就是從心靈再出發,藉由兩位跨界作者——當代美國文學最影響力作家之一保羅‧奧斯特(Paul Auster),與2023年因突發心臟病去世、當代最重要的藏族創作者萬瑪才旦(པད་མ་ཚེ་བརྟན། Pema Tseden)——的專題回顧,找尋文學電影中的內在能量。
類型: 人文藝術展覽
日期 : 2025-03-02 至 2025-06-05 (三個月至半年)
地點: 台灣臺北市 臺北市各藝文場館
地址: 臺北市各藝文場館
主辦單位: 臺北市文化局
聯絡資訊:
(02)2343-3142轉301